博世“圆梦计划寻梦之旅”上海行
编辑:  阅读次数:  发表日期:2017-11-29

博世中国慈善中心邀约,我校博世受助学生团队指导老师王成红同2016博世受助学生外国语学院张向泓柳、席梦西、通信学院吴双、张红涛4名同学赴上海参加了由博世中国慈善中心组织的20171122日至23日为期两天的“博世圆梦计划公益寻梦之旅”活动。参加此次活动共有40多名师生代表,来自于博世中国慈善中心捐助的全国十所高校


两天的时间里,同学们参加了有趣的破冰团体活动;观摩了博世中国慈善中心路演,亲自体验了画画,剪纸,做手工;参与了设计思维工作坊;分享了上海志领志愿者服务发展中心创始人从0”到“1”的成长故事;聆听了共益企业(B Corp)专题的介绍,及上海绿洲公益发展中心对食物银行的社区探索;最后以博世电动工具制作自已的创意做品结束两天的活动。

undefined



虽然只有短短两天,但在有趣的活动中,成长故事、公益探索工作的分享中,同学们获得了丰富的体验和创新的思维方式。认识到可以有条不紊,合理明确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,从而提高工作效率;了解到商业和公益可以有效地结合;学会如何使志愿服务更有效;懂得如何做才能使公益事业更有价值和有意义;体会到不断加强素质、能力培养和锻炼的重要性。

据了解,2016年博世慈善中心在我校设立3万元博世圆梦基金,旨在通过圆梦基金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青年,鼓励同学们为社会改变而作出积极努力。通过圆梦计划,提升同学们创新能力、领导力、沟通能力。我校2016级张向泓柳、席梦西组织开展的“天光墟”项目,吴双、张红涛组织开展的“我有一个家”项目获得该基金支持,并通过努力,较好地完成了整个项目活动。


附:“博世圆梦计划公益寻梦之旅”活动心得体会




博世之行,博我“世界”


历时两天的博世之行已经结束,去的时候满满的期待,期待着博世公司的氛围,期待着博世的大哥哥大姐姐们,也期待着两天所要经历的一切。当两天的行程结束之后,不仅收获到了知识上的增长,更获得了认知上的拓宽。

做公益不仅要有一颗饱含热情的心,更要有让公益持续下去的能力。听了关于社会企业的含义后,我对企业又有了新的认识。以前认为,企业就是为了盈利而建立的,然而却没有看到,在进行盈利的过程中,或者在盈利之后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能力为社会公益做一些贡献。所以,对于一个想要做公益的人来说,一方面提升自己,一方面热心公益是首要需要努力的方向,如果只有一颗公益的心,依靠一己之力,那么做的则是一些治标不治本的事情,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公益所涉及到的问题。就拿我们所举办的公益活动《让我有个家》举例,现在想来,它只是做了一个快递箱的中转点,最后快递箱还是要回到垃圾场,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。

处理一个社会问题时,要抓住问题的核心。周老师讲解的设计思维,是一种针对问题的解决方式,并且具有一定的步骤,当按照这种步骤的时候,就能为某个问题找到较好的解决方案了。同时,这种思维可以在团队工作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。当团队要着手实施一个项目时,首先要问一下,这个项目的意义在哪里?项目实施后,能为收益群体带来哪些收益?当项目能够带来收益以维持自身循环,并且能够为社会带来效益时,那么这个项目就可以良性循环下去了。

在实施帮助时,要有一定的方法。要让帮助的行为有一定的价值,而不是一件廉价品。当一个小组提到“对贫困地区提供免费资源帮助”时,评委却提到“免费的援助并不一定能够达到你所期望的效果,有时设定一些门槛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”。对啊,在人们的心中有着这样一种观念“免费的东西都不是好的”,当你把精心制作的产品毫无限制地呈现在外部时,在所有能够受益的群体前,他就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价值,相反如果能够针对不同的群体,设定不同的门槛,让产品的获得增加一点难度,那么产品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。要以一颗同理心帮助他人。帮助他人前,要仔细思考一下,是在以一颗同情心还是同理心帮助他人,当发现自己以同情心帮助他人时,那么大可以停下来反思一下这种行为,因为以同情心帮助他人的根源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是高尚感,而不是切切实实的要对他人提供帮助,帮助他人只是一种满足高尚感的方式。那么该如何以一颗同理心帮助他人呢?理解他人的感情,知道要帮助的人需要的是什么,而不是自己认为他人需要什么,就提供什么。

  博世的两天之旅,对我来说是一种思想上的颠覆,让我真正的意识到了原来“外面的世界”这么“大”,自己所缺乏的是如此之多。非常感谢博世公司提供的这次机会,让我对未来的方向更加明确。   (2016级通信学院 张红涛 吴双




今日访问量
总访问量
管理员入口